
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產婦須知 (14)
- Feb 04 Wed 2015 22:42
★★★產後瘦身7關鍵★★★

- Feb 04 Wed 2015 22:34
「母乳儲存」超完整攻略!!!





- Feb 03 Tue 2015 22:13
我的乳頭凹陷怎麼辦??怎麼餵奶??




專家指出,乳頭內陷主要是先天性的,但也可由外傷或手術,乳腺腫瘤以及乳腺炎後的纖維增生引起。先天性乳頭內陷的原因,主要是乳頭和乳暈的平滑肌發育不良,這些肌纖維向內牽拉,再加上乳頭下缺乏支撐組織的撐托,就形成了乳頭內陷。內陷一般是雙側同時發生,也可有單側發病。內陷的乳頭,如稍加擠壓或牽拉乳頭就可複出的,即為輕度乳頭內陷,也可稱為可複性乳頭內陷。這類乳頭內陷的矯正,可通過非手術的保守治療,治療時機最好選擇在婚前或妊娠早期進行。具體方法有手法牽引和器械牽引。

- Jan 21 Wed 2015 22:31
關於產後水腫,請問產後多久水腫才會消?

- Jan 20 Tue 2015 08:13
幾歲和孩子分開睡?爸爸媽媽要知道!
幾歲和孩子分開睡?爸爸媽媽要知道!
太早分房睡和太晚分房睡都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3歲以後可開始考慮分房睡,5歲左右最適合,但上小學後還沒分房睡,就有些晚。
當然,具體情況也要因人而異,要看孩子的心理年齡、膽量、獨立性、對父母的依戀程度以及家庭的具體環境等因素。
3歲前分房睡:會損害孩子的安全感
「什麼時候跟孩子分房睡,並沒有標準的答案,但太早太晚都不好。」至少要等到孩子滿3歲後才考慮分房睡。孩子太小時跟父母分房睡會損害孩子的安全感。如果讓孩子在3歲前跟母親分離,孩子就可能會認為母親沒有了,或認為被母親拋棄了,從而傷害到心靈。
對於不到3歲的孩子,由於自我完全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沒有了母親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孩子長大後可能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疑心重、沒有信任他人的能力等問題。
「為什麼有的孩子在3歲前,會有一件特別喜愛的東西,如一個公仔或一條毛巾,每晚睡覺時一定要抱著睡?」這是因為這個年齡孩子的腦海中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母親形象,於是,在孩子的潛意識裡,這個公仔或毛巾就是母親的象徵,抱著它睡,就可以確保母親不會離開。所以,即使很舊很髒了,你也很難從孩子身邊拿走它。因此,讓3歲以前的孩子跟父母分房睡,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為了媽媽和寶寶的健康,還是讓寶寶單獨睡比較好,可以讓寶寶和媽媽睡一張大床,讓他單獨睡一個被窩;也可以在臥室另加一張小床讓寶寶睡。總之,要保證媽媽和寶寶的休息質量。
5歲左右較適合分房睡
「為什麼5歲左右分房睡最適合呢?」因為4~6歲是性蕾期,孩子在5歲左右,開始意識到男女之間的性差異。所以,這個時候家長與孩子分開睡,可以給他們自己的空間,培養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
不過,對於堅決不願分房睡的孩子,也不要強逼,家長要多動腦筋想想有什麼孩子可接受的辦法,例如,可以通過獎勵的辦法誘導孩子分房睡,如果成功了,第二天,應對孩子的勇敢行為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通常在一周後,孩子就很樂意自己一個人睡了,並且從此大多不願意再跟父母睡。
1.如果條件允許,盡量讓孩子的房間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以便於隨時觀察孩子的情況;
2.剛開始分房睡時,一定要在睡前陪伴孩子,擁抱孩子;
3.睡前給孩子講故事或跟孩子一起看書,讓孩子做好自己入睡的心理準備;
4.孩子入睡前盡量不要太興奮,不要看電視,不在睡前批評、斥責孩子;
5.臨睡前讓孩子排空小便,盡量不起夜;
6.告訴孩子,你的房門不會鎖門,只要他需要幫助,一定可以得到幫助;
7.當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時,父母可以與孩子暫時同睡,待孩子康復後再讓其獨自睡。

<轉載>Tweet
- Jan 11 Sun 2015 16:24
母奶媽咪票選-最佳8種哺乳姿勢
每次餵奶時間長達30分鐘之久,若一直維持在不佳的姿勢下,媽媽辛苦,寶寶也不舒服,因此找到一個媽媽與寶寶都最輕鬆舒服的餵奶姿勢,還真需要下點功夫!該怎麼知道自己的餵奶姿勢是否錯誤呢?
只要媽媽在哺餵期間,會感覺到身體某部分(如肩頸、腰背)痠疼不適,那就代表該修正囉!那寶寶呢?正確的含乳姿勢,嬰兒的耳朵、肩膀及髖關節會呈一直線。以下介紹幾種常見以及較推薦的哺乳姿勢:
1. 搖籃式抱法:
小細節:媽媽之肩膀應放鬆、背部靠著椅背支撐、抱持嬰兒的手以大腿或中間擺放一枕頭支托。
建議程度:★★ (媽媽需低頭看寶寶,易出現肩頸痠痛的問題。)
2. 改良橄欖球抱法:
以哺餵左側乳房為例,媽媽左手支托乳房,右手臂環抱寶寶之頭部與身體。 小細節:寶寶下方墊枕頭做支撐。
建議程度:★★★ (媽媽同樣需低頭看寶寶,但可免除手臂壓在寶寶身體下的負擔。)
3. 橄欖球式抱法:
以哺餵左側乳房為例,媽媽將嬰兒夾在左側腋下並以左手保護頭部,將嬰兒嘴巴朝向欲加強之乳房方位,再用右手支托乳房。 小細節:寶寶下方墊枕頭做支撐。
建議程度:★★★ (此動作可配合修正式橄欖球抱法使用,讓寶寶吸食不同方位的乳腺,以避免新手寶寶吸食技巧不佳引起的部分乳腺阻塞。)
4. 側躺哺乳姿勢:
媽媽與寶寶面對面側躺。寶寶身後以枕頭或毛巾捲支撐。
建議程度:★★★★★ (媽媽不需低頭或轉頭就可看到寶寶。)
5. 隨時隨地輕鬆哺乳姿勢
一旦寶寶含乳的經驗,並開始發展自己的小肌肉,這時母奶媽媽可以淡定的不用雙手就能哺乳,還能看點書,做點自已事~
建議程度:★★★★★
6. 前傾式姿勢:
適用於乳房腫脹或部分乳腺阻塞,可利用前傾並將寶寶嘴巴朝向較塞的區域。 小細節:需將寶寶以毛毯或枕頭墊高至適合的高度,減低媽媽彎腰程度。
建議程度:★★ (有腫脹或阻塞時再使用,平時有腰背不適之虞。)
7、外出哺乳姿勢 :
一條背巾或一條哺乳巾,就能輕鬆在戶外哺乳
建議程度:★★ ★★(哺乳媽咪皆需要上手的好技能。)
8、雙胞胎哺乳姿勢
雙搖籃式抱法:每個寶寶都在側身躺在你的一個臂彎裏,頭部面向乳房,寶寶們的身體在你腿上交叉。在肘部墊上枕頭,幫助支持寶寶們。
建議程度:★★
- 圖文來自活"力mama"j網站 分享
- Jan 09 Fri 2015 22:32
卸貨了卻更不輕鬆?!當媽後「最崩潰」的14件事妳有嗎?
卸貨了卻更不輕鬆?!當媽後「最崩潰」的14件事妳有嗎?
好不容易熬過艱難的孕期,以為生完卸貨了會輕鬆一點,可是面對產後依然誇張的大肚子,還有寶寶沒日沒夜的吃喝拉撒,新一輪的重任又考驗著新媽媽,細數這些當媽後痛苦的事情,才體會到母親的不易。
生完孩子還大腹便便
如果生完孩子快兩週了,可是還有人問你“預產期是什麼時候”,這是為什麼?剛生完寶寶的你,可能還像懷孕 7個月的孕婦一般,挺著個大肚子,這不僅招來了誤會,更完全打破了你的預期。不過,在你望“肚”興嘆的時候,也不要過於沮喪和擔心,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一樣,需要給身體一點時間:子宮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到原形,而被撐大的肚皮則更是如此。這就是一個生命的周期,不妨給自己定一個計劃:用多長時間長胖,就用多長時間變瘦。
分娩過後痛苦還沒完
懷孕時的渾身疼痛和分娩時的痛苦掙扎,會隨著寶寶的一聲啼哭而宣告終結嗎?答案是不會,分娩完,身體上的痛苦還沒有停止,緊接著,你可能又需要面臨一個難熬的經歷——產後便秘。如果因為側切而導致傷口沒有復原,再加上便秘的問題,的確會讓人苦不堪言。因此,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並且積極採取措施,如調整飲食、適度運動等預防或者減輕這一問題,便秘出現時可以使用大便軟化劑等幫助緩解症狀。
不會立刻愛上孩子
母愛的無私與偉大很快將成為你潛意識裡的自然反應,不過,這種情感不一定會即刻到達。當產後自己的身體經歷著巨大的改變時,你忍受著各種不適,早已經自顧不暇,甚至來不及與孩子好好相處。但是,與孩子間的親密關係會很快催生出你強烈的母愛,讓你擁有旁人無法企及的愛子之心。
以前的衣服能找到兩件合身就不錯了
生產完,終於擺脫了孕婦裝,不過,新的問題也接踵而至——以前的衣物大多穿不了了,看著以前最喜歡的連衣裙、緊身褲和T恤衫,你不得不忍痛割愛,去尋找能遮擋大肚腩的寬鬆衣服。不過,在你的身材沒有完全恢復以前,不要急於買過多寬鬆的衣服,這樣反而不利於擺脫當前的身材。可以考慮深色的彈力褲、可愛花紋的裙子。把自己裝點得漂亮一些,心情也會更好。
洗個澡也成了奢侈的事
還記得以往的早上,從容地起床,喝口咖啡,看看報紙的休閒生活了嗎?記住它吧,因為這可能是你難以再實現的美好回憶。儘管新生兒不會嚷著要媽媽,但是卻需要時刻的小心看護。日常生活裡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如洗臉、刷牙、洗頭、洗澡,都會成為充滿加速度的緊張活動,讓你的悠閒生活一去不回。
“寶寶睡我也睡”好聽不實用
在各種育兒書裡,或者別人介紹經驗時,總會看到或聽到這樣的原則:寶寶睡時,媽媽也跟著睡,這樣才能及時補補覺。不過真到實踐的時候,有這麼容易嗎?孩子剛睡,你正想把手頭其他的事情整理一下,或者洗件衣服,或者打個電話,等忙完活想睡時,孩子卻醒了。這時尋求家人的幫助,或許可以讓你安心睡一會,不過不要期待能連續睡幾個小時。
媽媽比較風氣盛行
如果恰巧同事或者朋友也剛有了孩子,你們聚在一起的時候都會聊什麼?孩子是絕不能避開的重要話題。這個媽媽會問:你的孩子會翻身了嗎?那個母親會說:我家寶寶會叫“媽媽”了。媽媽們的交流會在無形中變成互相的對比,當然,相互的切磋可以讓大家積累更多的經驗,但是每個媽媽的教育方法都不同,不要為別人的不同方法所動搖,畢竟,你最清楚適合孩子的方式是什麼。
驚喜於已為人母
原來的二人世界變成了三口之家,這種心情恐怕只有自己才能深切體會到,儘管寶寶還不會叫你“媽媽”,但你早已經叫他(她)很多次兒子(女兒)了。這樣的場景也許會發生在很多新媽媽身上:盯著熟睡孩子柔嫩的臉龐,眼裡閃著激動的淚花,感慨著“我真的當媽媽了”。不管你和自己母親的關係如何,此時都會對“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這句話有更深的體會。
開始丟三落四
你是否經常見到這樣的一幕:新媽媽拎著一個大大的手提包,不斷翻動著裡面雜七雜八的物品,嘴裡嘀咕著:車鑰匙呢?手機呢?的確,準備好孩子的一切已經是新媽媽的生活重心,孩子的安全和健康高於一切,至於其他的事,都變得不那麼重要。
抱怨丈夫的自由
早上,看著丈夫精神的樣子:乾淨的頭髮、體面的衣服、平整的襯衫,想像著中午時分他和同事們的愜意午餐,自己心裡可能並不開心,因為你將在家里當一個照顧孩子的“黃臉婆”,整日邋裡邋遢,看不到自由的希望。不過,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此時,你也能充分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快樂時光,給予他更好、更貼心的照顧和教育,當你重返職業舞台時,也會始終為自己母親的角色而自豪。
變得多愁善感
其他孩子的哭泣、一件令人傷心的事、甚至一個動人的廣告都可能讓自己淚流滿面,你有時候會想,自己到底是怎麼了?問問你的身體,答案就明了了:睡眠紊亂,荷爾蒙變化,無休止的疲憊,還有一個令人無限憐愛的小生命。這些因素讓媽媽心裡充滿了纖細的想法和敏感的神經。只要一個小小的干擾,都會讓自己的內心激蕩起無數漣漪。
總覺得育兒書籍充滿矛盾
孩子大聲地哭鬧,整個屋頂都要被掀起來似的,這時候,是抱還是不抱?很多育兒專家建議讓孩子自己安靜一會,又有不少專家聲稱抱起孩子安慰一下更好,真是搞得媽媽們一頭霧水。其實,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所處環境也各異,那麼就不必遵循千篇一律的做法。但是,這並不代表育儿知識變得不夠重要。相反,了解更多的育兒諮詢,增加自己的智慧和想法,再加上自己的直覺,才能對寶寶因材施教。
需要的尿布堆成山
你為寶寶準備了幾大包嬰兒紙尿褲,或者收到了好友的傾情饋贈,興奮地放在臥室裡,想著幾個月都不用再買了。可事實往往讓你瞠目,寶寶用紙尿褲的速度是驚人的,預想幾個月的量可能在幾天內就宣佈告罄。因此,做好這樣的物質和精神準備,才不至於讓自己在忙亂中捉衿見肘。
鍛煉臂力的時候到了
女人當了媽媽後變得更有力氣了,因為她們早已經歷了千錘百煉。幾斤大的嬰兒抱起來是容易的,不過要持續一段時間就需要肌肉的忍耐力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臂力也要不斷增強,更何況還要搬運嬰兒車、車上座椅等沉重的物件,因此,媽媽們養寶寶,不僅是個耗費心血的事,也著實是個體力活。
好險至少有這件事...老公抱孩子時更性感
當你看到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人——老公抱著孩子兩個人在一起的樣子,你會發現,在孩子幼小四肢的對比下,丈夫的身軀顯得更加健壯和性感,再加上身上散發出來的父愛,會讓你覺得眼前的這個男人更具魅力。有了愛情的結晶,生活不再是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而變成了親情更濃厚的家庭。享受這個過程,享受生活中的每個階段,幸福還遙遠嗎?準媽媽新媽媽們,加油!
- 圖文來自"BabyLike 寶貝愛" 網站
- Jan 05 Mon 2015 09:19
產後為什麼落髮?

產後為什麼落髮?
掉髮類型 | 特徵 | 解決方式 |
產後掉髮 | ․屬於休止期落髮,約發生於產後1年之內。 ․受女性荷爾蒙影響,使得產後大量毛囊同時進入休止期,造成短期內、大量的落髮現象。 |
屬產後之正常現象,只是一種暫時性的掉髮,不需治療即可逐漸改善,重新長出新的頭髮。 |
女性雄性禿 | ․是一種和遺傳、基因有關的掉髮現象。 ․雄性禿患者,其毛囊對於雄性荷爾蒙比較敏感(不論男女,體內都有雄性荷爾蒙),雄性荷爾蒙會讓頭髮變細、脫落,造成患者頭髮逐漸稀疏。 ․和休止期落髮不同,女性雄性禿是一種漸進式的掉髮現象,病患會感覺自己的頭髮慢慢變細、變少,而不是突然掉很多。 ․女性的雄性禿現象不若男性那麼明顯,通常以頭頂部分頭髮變得較為稀疏為主(男性則是前額兩角與頭頂都會落髮,甚至掉光,最後連成一片地中海型狀),因此經常造成診斷上的困擾,較難辨識。 |
可至皮膚科門診請醫師加以評估,一般需要長期使用含有Minoxidil成分的生髮水來刺激毛囊生髮,並且需連續使用4個月以上才能見效,停用藥物後原本長出頭髮的範圍很可能再次恢復原狀。 |
圓禿 | ․俗稱的「鬼剃頭」,一般認為是壓力所造成。 ․病徵是生髮區域在短期內,出現形如銅板的圓形禿髮區塊,上面光禿禿、完全沒有頭髮,而圓禿範圍外的頭髮密度卻為正常。 ․圓禿區塊可能不只一個,可以同時有好幾個,甚至重疊在一起。 |
是一種有「自限性」的疾病,大多不需要特別的治療,只要降低壓力源,放鬆心情,過一段時間(約1年左右)禿髮區塊又會自行長出頭髮,恢復原狀。不過,若覺得1年的等待時間過久,亦可到皮膚科以塗藥或打針…等方式,加快好轉的速度。 |
- Dec 22 Mon 2014 09:58
授孕期預防乳癌不可掉以輕心
預防乳癌,授乳期更不可掉以輕心!
採訪撰文/艾琝 諮詢/長庚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暨台灣乳房醫學會副秘書長郭玟伶
身為快樂的哺乳媽咪,妳的雙峰大敵——乳癌防治工作做好了沒?
因為不易自我檢查、相關篩檢的複雜度較高,所以正值懷孕和哺乳兩階段的媽咪要做到乳癌防範可說是如履薄冰的一項困難任務,因此臨床上也發現,孕期到產後半年的女性,乳癌的發生率相對較高;但所幸流行病學研究也發現,如果女性安然度過這兩個乳腺增生高峰期,日後罹患乳癌的機率會相對減低喔!
Are you in danger?
乳癌可說是全球女性的雙峰大敵,每年約有50萬以上的婦女死於這項癌症。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乳癌(不含原位癌)的發生人數是女性10大癌症的第一位(6,895人),其死亡率同時佔居國人癌症死亡及女性癌症死亡的第四位。
台灣乳癌的二大問題
1.年齡層下降
長庚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暨台灣乳房醫學會副秘書長郭玟伶表示,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是47歲,不但足足比歐美國家年輕了8歲,而且有逐年下滑的趨勢,不但小於50歲發病的比例佔乳癌病患一半以上,其中小於35歲者約6~8%,相較歐美婦女的3%,明顯偏高。「只要是女性同胞,我們都建議要每月做乳房自我檢查,而且需要隨時留意乳房的變化。」
2.原位癌少見
除了年齡層偏低外,國內發現乳房原位癌(早期的零期癌)的比率也有偏低的跡象,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乳癌都是在不算早期才被發現。郭玟伶醫師表示:「國內對於乳癌篩檢的政策,一直還停留在50歲以上婦女才享有每二年由健保給付一次乳房攝影檢查,這跟好發年齡介於40~49歲不符,衛生署已研擬將受惠年齡往下降,但遲遲未果,這或許也是乳癌始終不易早期發現的原因之一。」
誰是乳癌高危險群
郭玟伶醫師說:「如果媽咪有一等親或數位非一等親人在停經前就得過乳癌(所謂乳癌特殊家族史),或者自己一側乳房得過乳癌,甚至做過乳房切片而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等,絕對要依照醫師指示的時間定期追蹤,因為妳們的致癌相對機率大於一般人4倍。」
此外,以下婦女也是乳癌的高危險群:
*母親或姐妹得過乳癌。
*30歲以後才生第一胎。
*未曾生育者。
*初經在12歲以前。
*停經在55歲以後。
*停經後有肥胖問題者。
*是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的患者。
再者,目前醫學上有人提出: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及更年期荷爾蒙補充者,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很高,對此,郭玟伶醫師表示:「國外已有醫學報告可以佐證確定。」
錯誤的乳癌常識
1.哺乳媽咪不會罹患乳癌。
產後媽咪哺乳有很多益處,但哺乳並不能直接對乳癌產生免疫效果,所以有哺乳媽咪不代表就不會罹患乳癌。
2.乳房硬塊不會痛就沒關係。
大部分人以為不會痛的腫瘤就是良性,其實惡性腫瘤不論大小,9成以上是不會痛,所以痛不痛與腫瘤的良惡性無關。
3.罩杯小或是瘦者不易得乳癌。
乳癌常識Q&A
雖然有統計顯示肥胖與多脂肪飲食跟乳癌有關,但年輕女性往往因為體內動情素多,使得脂肪代謝較好,身材較為苗條,其實動情素較多者罹患乳癌的機率反而高,所以瘦的女性也是乳癌的高危險群。
Q:那些女性是相對罹癌機率較高的潛在族群呢?
A:基本上來說,有家族病史的女性一定要特別注意,但因為乳癌誘發因素極多,所以仍然有許多罹癌患者並沒有家族病史和遺傳問題。醫學上現在證實的因素只有初經較早(12歲之前)、長期接受賀爾蒙補充療法(HRT)和愈晚生第一胎的女性罹癌機率較高。
Q:什麼樣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會導致乳癌呢?
A:一般人易將熬夜、嗜飲咖啡和酒精類飲料、口服避孕藥、不良飲食習慣(喜歡吃油炸、脂肪類和重口味食物)等和癌症畫上等號,但在真正的乳癌研究方面,這些飲食因素都尚未得到醫學100%證實,但倘若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自我警覺度,並且不要過著壓力太大的生活,對預防癌症絕對有幫助。
Q:有哪些乳房診斷?
A:一般而言,除了自我檢測之外,有醫生觸症、乳房攝影和乳房超音波三種方式。乳房X光攝影在歐美地區最為普遍,但因為乳房攝影會使乳房曝露在輻射下,30歲以下的婦女較不建議使用,亞洲女性乳房面積較小,乳房組織較細緻緊密也比較不適合。但超音波的判讀會因醫生而影響甚大,機器好壞也會影像結果甚大,所以建議到大醫院,與有經驗的醫生合作結果比較準確。
Q:正確的檢查方式?以及乳癌的初期徵兆?
A:基本上,過20歲之後,都應該每個月自我檢查,以及按時至醫院檢測。檢查方式為生理期過後,用手指以按壓的方式環型檢查,如有發現硬塊或腫瘤,先觀察是否為兩邊對稱,倘若不是、並且有變大趨勢的話就應立刻去醫院檢查。一般而言,乳房疼痛與乳癌無關,但若自己檢查之後不確定為良性或惡性的話,也應立即至醫院做深入檢測。一般而言,惡性腫瘤的平均生長時間為半年,愈年輕的婦女成長速度愈快。此外,若是發現以下症狀,也應該立刻到醫院診斷:腋下的區域有腫塊、乳房大小或形狀改變、乳頭有分泌物、乳房、乳暈或乳頭的顏色改變。隨時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因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絕對是戰勝乳癌的最好方法。
Q:如果真的罹患乳癌,您會建議些什麼療程呢?
A:年輕女性罹癌復發的機率較高、遇到的問題也會更多,也會更在意外觀和別人的眼光。我認為正規的治療要全部接受,另類治療如中藥或飲食療程,建議不要全信,不過行有餘力時也許可以輔助,但兩者不能牴觸。然而生涯規劃也很重要,年輕女性尚未結婚生子,要靠自己的力量朝樂觀的人生前進, 我認為如果有工作,正向面對人生也許是更好的選項。
- 來自 | 育兒生活 | 美人幫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整理
- Dec 19 Fri 2014 08:45
剖腹生產之後,要知道的3個保養秘方
坐月子飲食‧傷口照護‧產後運動
晚生育加上少子化趨勢,剖腹生產的比率也越來越高。剖腹生產,就如同在腹部上挨了一刀,會在子宮和腹部造成傷口,產後照護方式和自然生的產婦完全不同。如何避免腹腔沾黏、疤痕增生、傷口麻癢等惱人的後遺症產生?計畫剖腹產的妳,一定要知道3個保養秘方。
為什麼開刀生完孩子半年之後,傷口還是會麻麻的?如何避免剖腹產發生腸子沾黏問題?產後半年疤痕還會癢、肚子容易脹氣甚至便秘,該怎麼辦?這些都是剖腹生產產後常見的問題,因為剖腹產也算是一種腹部手術,會在腹部和子宮造成傷口,也容易引起腹腔沾黏,因此,從坐月子飲食、傷口照護、產後運動時機等各方面都要注意,才能避免產生惱人的剖腹產後遺症。
保養秘方一
坐月子食補禁忌
出院前請中醫師把脈
傳統觀念認為,剖腹生產之後,產婦身體虛弱不能補,萬芳醫院中醫部主任黃中瑀指出,其實剖腹產產婦更應該把握坐月子的關鍵期,好好補一補,至於要溫補或涼補,就要看個人的身體情況,請中醫師開立處方,才能補得恰恰好。
他表示,藉由中醫調養,能做到「供補兼施」,經由食補幫助產婦傷口消炎,同時也能保養修護身體,恢復元氣。至於供與補的比例,則必須依照產後個人的情況做調整。因此,他建議,若生產醫院設有中醫門診,產婦可在出院前掛中醫門診,請中醫師依據個人體質開立補方。
術後一週禁忌食材
在坐月子期間,飲食上也有許多禁忌事項要注意。黃中瑀中醫師指出,由於剖腹生產容易引起腹腔沾黏,腸子蠕動也會受影響,建議在術後一週之內,各種容易產氣的食物,例如奶類、蛋類、豆類、地瓜等要避免食用,以防脹氣不舒服。另外,黃耆、人蔘在產後1~2週後才可食用,如果坐月子期間有發燒症狀,則要避免食用,以免虛不受補,補過頭反而傷身。
避免傷口發炎、留疤要忌口
此外,避免傷口發炎、留疤,黃中瑀中醫師提醒產婦,在剖腹傷口疤痕未完全修復之前,蔥、薑、蒜等天然辛香調味料,因會促進傷口發炎反應,這些食材都要避免。而香菇、花生、筍子等食材,因易使傷口長出肉芽組織,也要避免食用。至於傳統觀念認為,吃了醬油會留下難看的疤痕,產婦不宜食用。
他表示,疤痕顏色變深主要是因為肉芽組織增生所致,和食物的色素無關。但因醬油在醃漬過程中,所產生的發酵物質易造成傷口發炎,使肉芽組織增生,所以,也要避免食用。
麻油雞與生化湯要適量
剖腹產產後子宮收縮較差,傳統觀念會吃麻油雞進補,不過,黃中瑀中醫師提醒,麻油雖可幫助子宮收縮,但麻油多經過熱炒、煎煮之後非常燥烈,食用過量會造成傷口容易發炎,也要注意子宮是否能夠承受。因此,他建議以苦茶油代替麻油。
此外,雞肉較不容易消化,剖腹產產婦腸胃較虛弱,建議喝雞湯但不要吃雞肉。另一方面,生化湯也具有幫助子宮收縮、子宮內膜修護再造的作用,但因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建議應請中醫師開立處方,視產後身體狀況調整配方。
當歸鮮魚湯有助傷口修復
魚肉含有豐富蛋白質,可幫助傷口癒合;而當歸可去腥,且具有活血、去瘀生新的好處,可幫助修護傷口疤痕組織。黃中瑀中醫師建議剖腹產產婦多喝鮮魚湯,可以選用鱸魚或虱目魚,加入當歸5錢(約1~2公克)一起熬煮成魚湯,並且連魚肉一起食用,有助於傷口修復。
保養秘方二
掌握術後傷口照護原則
坐月子期間傷口應保持乾燥
生產過程中,剖腹產媽媽比自然產媽媽多了一道傷口,產後照護方式也不一樣。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祝怡麟表示,切開的傷口會在術後10~14天完全收乾,在傷口完全收乾之前應避免碰水,保持傷口乾燥即可。她說:「剖腹產傷口為乾淨的傷口,術後並不需要換藥,但是要注意避免碰水,因此,建議剖腹產媽媽在產後兩週,傷口收乾後才可淋浴、洗澡。如果想要泡澡,必須等到惡露完全乾淨,大約在產後4~6週才可以泡澡。」
此外,她說,和一般手術不同的是,剖腹產傷口也不需要拆線,醫師普遍採用能讓身體自行吸收的縫線縫合傷口,但若是有需要拆線的情況,則在產後一週左右要回診,請醫師檢查傷口及拆線。
神經重長期間,傷口會感覺麻癢
有些產婦選擇剖腹生產的原因,是因為害怕自己無法承受自然產的痛。但是,剖腹產產後傷口隱隱作痛、麻麻癢癢等不舒服的問題卻也令人困擾,不免令人擔心是不是因為傷口恢復得不好?有這些狀況又該怎麼辦?
祝怡麟醫師表示,傳統剖腹方式是採取直切口,比較不會傷害到神經;但考量讓傷口更好恢復和產婦愛美的心情,目前醫學界都採取橫向切口,傷口長度大約12~15公分,手術時切開的部位包括皮下組織、筋膜層、腹膜層、子宮等。
雖然傷口癒合比較美觀,但在手術的過程中會切斷部分肌肉和神經,被切斷的神經需要經過數個月時間重新生長,在這段期間,有些剖腹產產婦會感覺到傷口麻麻、癢癢的,其實是因為神經在生長所造成的感覺,這種感覺大約在產後半年會逐漸消失。除非傷口有紅腫、熱痛、滲出液體、產婦發燒等現象,則應儘速回診就醫。
傷口不留疤的秘密
除了傷口麻癢不適之外,剖腹產媽咪最在意的事,莫過於產後傷口成為一輩子的印記。祝怡麟醫師表示,術後6~12個月是疤痕形成的關鍵期,疤痕產生是因為膠原蛋白組織過度增生所致,傷口癒合處會發紅、發癢並凸起,有蟹足腫體質的女性,傷口留疤的機會也較高。
要預防傷口留疤,使用美容膠帶有用嗎?祝怡麟醫師表示,美容膠帶或矽膠產品並非藥物,其作用原理為幫助傷口密合,藉以抑制手術後傷口形成疤痕。由於美容膠帶材質較透氣、透水、透汗,適合產後立即使用,除了能幫助抑制疤痕形成,也能隔絕空氣和水刺激傷口。
產後即可使用美容膠帶
將美容膠帶直接貼在傷口位置上,一週更換一次,除非有髒或脫落才更換,並應持續使用至術後3~6個月。使用美容膠帶,如果皮膚有發癢或起疹的不適反應,可改用矽膠類產品,矽膠類抑制疤痕產品有貼片型或塗抹型,但因矽膠成分會刺激傷口,建議待傷口完全收乾、滿月之後再使用。
祝怡麟醫師提醒,若本身有蟹足腫體質,過往有傷口就容易留疤的族群,使用美容膠帶或是矽膠產品的時間要更久,至少要貼1年,才能抑制疤痕形成。黃中瑀中醫師提醒產婦,在這段期間,飲食上也要注意避免吃易使傷口長肉芽的食物,例如香菇、筍子、花生等。
保養秘方三
產後運動時機
腹側肌肉抽痛原因
每位媽媽都想要快點回復懷孕前的好身材,但是,為了避免過度牽扯剖腹傷口,剖腹產媽媽們要注意,各項鍛鍊腹肌的瘦小腹運動,例如仰臥起坐,在產後半年內都要避免,不可操之過急。
有些剖腹產產婦做強化腹肌運動時,會感覺到腹部左側或右側肌肉有被牽扯的疼痛感,祝怡麟醫師表示,由於懷孕期間,腹部肌肉被子宮撐大,生產過程中,醫師為產婦進行縫合時會將一部分的肌肉一起縫合,被切開後又被縫合的腹部肌肉非常脆弱,一旦用力就容易有牽扯抽痛的感覺。
抗力球運動可改善不適及雕塑身型
改善方式還是必須從運動著手,藉由運動慢慢鍛鍊腹部肌力,幫助腹部恢復緊實,久而久之,被牽扯的狀況就會好轉。不過,還是得掌握做腹肌運動的時機,祝怡麟醫師表示,產後兩週可以從簡單的伸展操運動開始,鍛練腹肌的運動等產後半年再開始做。抗力球運動是值得推薦的塑身運動,能幫助雕塑產後身型,持續練習能幫助腹部緊實,改善剖腹產後腹側肌肉抽痛的現象。
此外,腸子沾黏是剖腹產常見的後遺症之一,祝怡麟醫師表示,因為腸子和子宮發生沾黏現象,會引起各種腸胃不適問題,例如腹部莫名疼痛、容易脹氣、便秘等。預防方式必須在生產時進行,如有需要應儘早告知醫師,以便在生產時將防沾黏產品置入腸子與子宮之間,大部分防沾黏產品含有玻尿酸成分,會在腸子和子宮之間形成保護膜,從而降低產後沾黏的發生率。防沾黏產品能在人體內自然溶解,產後不需要取出,術後4~6週會自然排出體外。
不過,防沾黏產品價格不便宜,會不會發生沾黏和個人體質也有關,祝怡麟醫師建議,如果第一胎產後發生沾黏較嚴重的媽媽們,第二胎生產時不妨考慮使用防沾黏產品。至於剖腹產後,生下一胎的時機,建議至少兩胎生產時間間隔至少兩年。
剖腹產媽咪3大保養原則Review
坐月子飲食原則
1.術後1週避免吃蛋、豆、奶類等易產氣食物,以避免脹氣不適。
2.術後1~2週後,方可食用黃耆、人蔘等補氣、補血食材。如有發燒或傷口發炎情況則不宜食用。
3.傷口未完全修復前,不可食用蔥、薑、蒜、香菇、筍子、花生、醬油等食物或調味料,以免促進傷口發炎反應,使肉芽組織增生,留下難看疤痕。
4.麻油煎煮後易燥熱,建議以苦茶油替代。
5.雞肉不易消化,可喝雞湯但不吃雞肉。
6.鱸魚、虱目魚含有優質的蛋白質,可加當歸熬煮,連肉一起吃,有助傷口修復。
傷口保養原則
1.傷口收乾之前須保持乾燥,避免碰水。
2.產後兩週,傷口完全收乾後即可淋浴,但不宜泡澡。
3.傷口有紅腫、熱痛、滲出液體、產婦發燒等現象,應儘速就醫。
4.抑制疤痕形成,產後可使用美容膠帶,並持續使用3~6個月以上。
5.若使用美容膠帶,肌膚有發癢、起疹等不適反應,可改用矽膠產品,但因矽膠產品會刺激傷口,在滿月後才可使用。
產後運動原則
1.產後兩週可做簡單的伸展運動。
2.鍛鍊腹肌運動,應在產後半年再開始。
3.若經常感覺腹側會抽痛,產後半年可做強化腹肌運動,幫助改善。
4.若經常有脹氣、便秘、腹部莫名疼痛等腸胃不適問題,可能是因為腹腔沾黏所致,可考慮下一胎生產時使用防沾黏產品,降低產後沾黏的發生率。
- 來自媽媽寶寶網站 整理
- Dec 05 Fri 2014 10:17
慢活新態度 女神凍齡的秘密
慢活新態度 女神凍齡的秘密
全天下的媽咪,都是最美最偉大的女人;然而在照顧家庭、甚至兼顧事業之餘,許多媽咪都沒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好好寵愛自己。要當個凍齡的漂亮媽咪,其實不需動刀整型,只要學習法國女人的「慢活態度」,注重養身概念,自然而然就會散發年輕光輝,讓人驚呼「什麼!?妳已經是個媽了?」
慢活新態度
我們常迷失在這忙碌快速的時代,而錯過了生命中甜蜜喜悅的細節;這種對於「快」的執著迷戀,反而容易增加身心壓力,進而加速人體的老化。法國女人被譽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女性」,在各個年紀都能保持自信嫵媚的風采;其實她們的秘密,就是「慢活態度」。隨時保持優雅的緩慢步調,讓生活中每個層面的舉手投足,都圍繞在一個「慢」字。緩慢進食,仔細享受每一口食物在舌尖跳躍的滋味,學著培養對美食的熱愛,堅持所有食物都要慢慢品嘗、細細感受,提醒自己這項原則,自然而然就不會暴飲暴食。緩慢健身,養成多走路的習慣,閒逛在巷弄之間,來取代上健身房揮汗如雨,如此一來,無形當中就已經完成每日身體所需的運動。緩慢保養,沈浸在寵愛自己肌膚的每一刻,讓例行性的保養工作,也變成一場令人心曠神怡的 Spa。法國女人以「慢活」的概念來進行肌膚保養,從 20多歲就開始注重抗老,以實現「緩慢生活,優雅老去」的夢想。她們對於保養品絕對講究,專注在身體每個細節,並讓肩頸、胸部等充滿女性魅力的部位,都能得到最特別的呵護。其實對媽咪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維持平衡又健康的身心靈。不要吝惜在每天繁雜的日程裡,抽出一些時間跟自己相處,好好珍愛自己。因為「慢」,很多事情反而愈發完善:身心更加積極正面,和家人相處更加愉快自在,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也變得更加自信美麗。媽咪的女性魅力其實是最難以複製的,就像越陳越香的經典美酒,香醇迷人。秉持著「慢活」的生活態度,享受品味生命中每一口食物,放慢腳步探索每一段路程,認真看待每一次肌膚保養,就能達到真正凍齡的境界,成為最漂亮的媽咪喲!
- 圖文來自以下
- Dec 03 Wed 2014 17:20
奶頭凹陷 哺乳成了大問題?
奶頭凹陷 哺乳成了大問題?
奶頭凹陷會是女生們不敢說的秘密,若是起初奶頭凹陷不積極觀察,未來哺乳上可能會成了大問題!奶頭凹陷因素又分為遺傳及外力因素,選擇合適自己的胸罩是相當重要,可以大大提升預防奶頭凹陷!
奶頭凹陷
大多數奶頭凹陷的女性是在生產過後開始哺乳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奶頭凹陷了,而也有一部分的人雖然哺餵過母乳,卻不曉得自己是奶頭凹陷,只是單純的以為自己先天條件不足或者特別容易阻塞,有些剛生產後2-3的媽媽,初乳分泌的量非常的大,但是因為乳頭凹陷的問題使的乳汁一直出不來,阻塞在乳頭的地方只要一碰就會疼痛不堪,還誤以為覺得自己母乳的量怎麼都很少?而且因為乳頭的外型並不是非常的明顯,所以寶寶吸允格外困難,久而久之寶寶就不吸乳頭了!或者是只要寶寶一吸就會非常得疼痛,導致提早放棄無法順替完成親餵。有的媽媽甚至因此造成心理上的壓力,以為自己產乳過少,無法給寶寶充足的母乳而非常自責。
乳頭凹陷可單側發生或雙側,但一般為雙側性,統計上如單側發生以左側為主,一百名女性中有二名之發生率。其形成的原因有可能是天生的乳頭乳暈平滑肌發育不良,乳腺管間纖維組織短縮所致,則此類病患遺傳機率亦高,其他原因不外乎因外傷、手術或感染導致,尤其是哺乳不當而造成受傷之後的疤痕引起。
奶頭凹陷分為三級
乳頭凹陷跟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如果有乳頭凹陷的人一定要自我觀察與檢視!一般乳頭凹陷在學理上可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級是乳頭有時後呈現凹陷,有時候正常無凹陷
第二級是需要用力擠壓,也沒有辦法擠出乳頭
第三級是怎麼擠壓,也沒有辦法擠出乳頭
如果無法擠出,在清潔方面就會有困難,清洗不易完全,分泌物積在裡面藏汙納垢,也容易感染,而造成乳頭及乳暈發炎
奶頭凹陷原因
1. 衣著過於緊束。(特別是女性在乳房發育期內衣過緊,很容易導致乳頭凹陷)
2. 胸罩使用不當。(胸罩過小、過緊,使用過早,都會引起乳頭凹陷)
3. 乳頭凹陷與遺傳也有一定關係,臨床觀察母親及其母親一代人中,有乳頭凹陷史者,下一代罹患乳頭凹陷的可能比正常人要高。
奶頭凹陷影響
1. 首先乳頭凹陷最主要會影響哺乳,乳頭凹陷的媽媽縱使有豐沛的乳汁,但是因為乳頭凹陷導致乳之無法順利排出,積在乳腺管裡,輕則造成乳汁量無法增加,嚴重會導致乳腺阻塞,最終發生乳腺炎。
2. 由於乳頭凹陷,哺乳時乳頭往往要被強行牽拉出來,此時乳頭非常驕傲,一旦碰撞,極易損傷、破裂和出血,可造成乳頭乃至整個乳房感染,最終發生乳腺炎。
3. 乳頭是女性非常重要的性敏感點,許多女性的性慾是通過乳頭刺激達到的。乳頭一旦凹陷,則難以發揮有效的性刺激,甚至會影響男方的性慾。
4. 提醒其他有乳頭凹陷問題的女性,乳頭凹陷有可能是乳癌或其他疾病的症狀,尤其有不明分泌物時,更應該小心,另外,如果乳頭突然凹陷,這是不可輕忽的,應至醫院做相關理學檢查,必要時,進一步向乳房外科專科醫師求診,並配合觸診、乳房超音波、攝影等檢查。
- 圖文來自網路 整理
- Dec 03 Wed 2014 08:32
懷孕體重不失控的簡單要訣
懷孕體重不失控的簡單要訣
懷孕時體重增加會覺得理所當然,但是體重增加太快,會引發些危害的。懷孕時若使用錯誤方法控制體重,後果也是不盡理想。如何在懷孕時體重能不失控,順利的產下寶寶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懷孕時體重不失控的簡單要訣,趕緊記下來吧!
孕期體重過重危害
1、妊娠紋早出現
飲食過量、體重迅速爬升,會使妊娠紋過早出現,即使使用專業護膚油,也可能難以阻擋妊娠紋爬滿肚皮。
2、壓迫下肢循環
肚子太大會壓迫下肢血管,影響血液循環,使下肢水腫加重,形成靜脈曲張,孕期體重超重會影響產後身材恢復。
3、血糖容易過高
懷孕時會毫無顧忌的想什麼就吃,若是甜食攝入過多,會造成血糖增高,有可能會引發懷孕期糖尿病的危險。
4、造成生產困難
孕婦的體重是可以反映營養攝入情況,若是體重增重過快,這就說明了營養攝入超標,體重超過4千克,有可能會要成生產上的困難,新生兒容易產傷。
孕婦錯誤控制體重
1、孕期別吃高熱量主食
有很多主食的選擇,熱量不高還能提供飽腹感,有利於控制體重,例如燕麥、紅豆、蕎麥和黑米等。
2、多吃粗糧健康
若是不習慣吃粗糧,可以試試粗細搭配,比如蒸米飯時加些小米、紅豆,煮白米粥加一把燕麥。如果粗糧吃太多會影響消化,增加胃腸負擔,造成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
3、晚餐只吃蔬果
主食若是吃得太少,壞膽固醇會增高,患心臟病的風險更大,甚至記憶力也會下降。建議,人們應保持每天適量的穀類食物攝入,一般成年人每天攝入的量為250-400克。
懷孕體重控制方法
1、每天體重測量
每天量體重是一種警惕自己的一個好方法,體重若是增加太快可以馬上顯示。
2、盡量不買零食
孕婦可能會替自己找藉口,買點零食避免自己嘴饞想吃東西,但這些都會替你埋下肥胖根源。
3、肚子餓便散步
肚子餓千萬先不要想著有什麼東西可以吃,可以轉移注意力外出散散步,能有效減少吃東西的慾望。
4、做好飲食日記
做好飲食日記,照三餐記錄,可以明顯顯示自己一天當中所吃進的食物,也可反省自己是否吃進不該吃的食物,這可達到控制體重、保健的雙重目的。
5、自己做小點心
自己做小點心,不但可以顧及原料來源和衛生,也可以做些較低熱量的小點心滿足自己!
- Dec 01 Mon 2014 14:28
該選何種方式生產呢? 自然產vs.剖腹產的優缺點
小編近期發現孕媽咪們選擇「剖腹產」生下寶寶的人數越來越多了,也經常聽到媽咪們討論「自然產」與「剖腹產」好處與壞處,為大多數聽到剖腹產的理由,不外乎是台灣對傳統生辰的重視與迷思,但是大家真正了解過這兩生產方式的優缺點嗎?小編整理了這方面的資訊,讓每位準媽媽都能充分瞭解不同生產方式的差異性。
所謂的自然生產,是指產婦經由陰道分娩出胎兒的方式;而剖腹產是以手術的方式切開腹壁和子宮壁,將胎兒娩出。
自然產vs.剖腹產 :
自然生產 | 剖腹生產 | |
生產途徑 | 陰道 | 下腹 |
痛 |
待產/生產時 | 術後 |
麻醉 | 無 或 脊椎麻醉 | 脊椎麻醉 |
傷口 | 會陰/陰道/肛門 | 腹壁/子宮 |
待產 | 數時~兩日 | 無 |
生產 | 數分鐘~一小時 | 約一小時 |
產後恢復 | 傷口恢復 | 傷口恢復 |
胎兒風險 | 待產/生產中 | 生產中 |
母親短期風險 | 裂傷至直腸/陰道/子宮頸 | 傷及膀胱/子宮血管 |
母親長期風險 | 生殖泌尿道鬆弛… | 疤痕/腹腔沾粘… |
自然產vs.剖腹產 優缺點比較 :
自然產 | 剖腹產 | |
優點 | ˙產後恢復期短。 ˙只要身體狀況許可,能立即下床哺乳或進食。 |
˙寶寶非經產道誕生,較不會有尿失禁、子宮脫垂、陰道鬆弛等問題。 ˙日後性生活較佳。 ˙產後惡露較少。 |
缺點 | ˙陣痛、待產時間長。 ˙傷口感染問題。 ˙可能引起骨盆腔器官脫垂、陰道鬆弛、漏尿等問題。 ˙倘若產生重度裂傷,可能影響日後排便、解尿功能。 ˙待產時間長,擔心難以預期的突發狀況。 ˙產後惡露較多。 |
˙產後恢復期長。 ˙傷口感染問題。 ˙傷口沾黏問題。 ˙再度懷孕可能增加前置胎盤或植入性胎盤機率。 ˙恐傷及膀胱、輸尿管等器官。 ˙手術出血量多。 |
自然產對寶寶的好處
有研究顯示,自然產下的寶寶日後抗壓性較高,除此之外,其實自然產的好處不勝枚舉,其中又以對寶寶肺部成熟的幫助最常被討論到──如果相同週數的寶寶以不同方式產下,自然產因為寶寶通過產道時受擠壓,有助將肺部積存的羊水排出,因此呼吸急促的問題相對較少。
特殊狀況下不適合自然產
雖然大家都知道自然產的好處,但是基於安全考量,部份特殊狀況會在醫師的建議下,選擇最安全的生產方式迎接寶寶的到來:
(1)可預期特殊原因:前胎剖腹產、胎位不正、前置胎盤、骨盆過於狹窄、阻礙性的肌瘤或卵巢瘤、生殖道菜花或泡疹感染、多胞胎、巨嬰,及其他特殊疾病。
(2)不可預期特殊原因:待產過程中出現突發狀況,比方說產程遲滯、胎盤早期剝離、絨毛膜羊膜炎、胎兒窘迫、臍帶脫垂、妊娠毒血症控制不良等原因。
在很多文獻上剖腹生產在母親和胎兒的死亡率及罹病率,皆較自然生產為高,在產前檢查中及時發現問題,並與醫師做密切的溝通與配合,採取適當的生產方式,是達到母子均安的
原則。
- 參考「媽媽育兒百科」 整理
- 參考 「媽咪寶貝 8月號」整理
- 圖文轉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