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寶寶照護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孩子依賴心理如何理解
 
sy_78881176276  
 
依賴心理的定義
 
                 依賴心理指的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個體出於自己無法選擇的關系之中,被迫做違心的事,雖然他也討厭被迫行事的方式。健康的、平等的人際關系是具有選擇性的,這種選擇性能使人得到友愛及獨立性。而只要存在著心理上的依賴性,就必然不會有選擇,也就必然會有怨恨和痛苦。一旦你覺得需要別人,離不開別人,你便成了一個脆弱的人。也就是說,如果你所需要的人離開了你、變了心,那麽你就感到被人拋棄,茫然不知所措,精神極為痛苦,甚至崩潰。依賴別人如父母、師長、領導、朋友等的人,會把別人看的比自己重要,期待著別人的安撫與贊許,會自覺不自覺地迎合別人的意願說話、做事,以取悅對方,而將自己置於依附的地位,這樣就喪失了自我,事後會感到怨恨,心中不平,而不如此又感到內疚和不安。
 
依賴心理產生的原因
 
   教育失當引起的心理依賴
 
  在精神上受到撫慰會給人一種美妙的感覺,因為人性化總有它的弱點,如怕承擔責任、願意受到保護、貪圖安逸等。人有能力不及和脆弱的時候,需要一個"權威"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其出謀劃策,並對可能出現的結果負責。這一點在孩子身上極為突出。孩子是軟弱的,他們需要家長及老師的保護和指導。在孩子眼中,家長尤其是老師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們的批評和贊許都是至關重要的。孩子為了得到老師、家長的贊許而做某些事,這是對兒童進行教育、培養的契機,是一個人社會化的必然過程。我們所要提醒的是,教育培養兒童的過程中,不要忘記了獨立性的培養,一味地教育孩子聽話、學乖,會抑制獨立性這一可貴的品質。孩子在生活中別人的接受和贊許勝過自我的獨立;人與人的交往中是一種從主從關系、依賴關系。
 
  自卑心理產生的依賴
 
  有些人有較重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如知識平乏、能力不強、笨嘴笨舌。因此在與人交往中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配角位置,心甘情願地接受別人的支配。當然在依賴中也得到了某些好處,如不再孤單,感到了有了"靠山",自己的一些行為(為迎合他人而做)受到贊揚,這些對自卑的人是非常有誘惑力的。代價是喪失了自我的獨立性以及由於屈從而引起的內心的矛盾和痛苦。
 
       
孩子依賴心理的表現
 
   表現1、害羞
 
  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來,女兒點點總是顯現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麽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門,她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兒童心理分析:
  由於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屬於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動,膽小害羞,而且適應性差,對於新事物或陌生人,經常采取拒絕的方式,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比較容易顯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於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問題。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要求過高、管教過嚴;對孩子指責、約束過多等。有的家庭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他們總是陪伴孩子玩,為了安全起見,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使得孩子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變得膽小、害羞、依賴性強。還有的父母經常采用懲罰、體罰、恐嚇等方法教育孩子,對於一些敏感、情緒不穩定的孩子來說,會使孩子的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膽小、孤僻。
 
  作為家長平時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了解他們的氣質,並運用正確的教養方法引導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活潑大方、開朗樂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表現2、纏人
 
  獨生的兒童由於環境的特殊性,容易產生纏人、磨人的壞習慣。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幹,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兒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現
 
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光是因為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註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註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當有人陪、有事幹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只做什麽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2.是一種心理依賴
 
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種發泄。挨罵挨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這就許多家長常說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說歹說不行,罵一頓到舒服了。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3.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
 
請註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
 
  要從根本上糾正還取決於對兒童個性的培養。纏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緒不定,改變這種個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應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對自己的行為會作出負責的選擇,再不會整天磨著你幫他幹這幹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
 
  表現3、恐懼
 
  很多父母難以忘記孩子恐懼的表情,他們經常害怕的說:"那聲音太響了""夢里的怪獸""危險到處都有""分離""沒嘗試過,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麽"。
 
  兒童心理分析:
 
  也許嬰兒經歷的第一次恐懼是由巨大的噪聲和強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這種恐懼通常出現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因為孩子在出生後失去了母體帶來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們剛開始認識外界環境。因此,任何他們不熟悉的刺激、光線、聲音都會使之產生恐懼感。顯然,嬰兒是逐步適應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歲之間,孩子會害怕動物。父母適當地控制局面能為孩子提供幫助。要讓他們了解,有些動物很危險,而有些動物卻很有善。幫助孩子熟悉動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給他們看圖片,為他們買動物造型的玩具,給他們講關於小動物的故事,和他們一起查閱展現動物生活形態的資料。父母永遠不能強迫孩子接近他們害怕的動物,這樣只會使他們身心不快,並使他們的恐懼心理變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會對暴雨、閃電和響雷感到恐懼。在自然環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險。應該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但是,要註意不能讓孩子的恐懼感變成一種持久的不快。此外,兒童對黑暗的恐懼也很常見。不要忘記,孩子到6歲時往往還不能區分虛幻和現實。如果孩子夜間醒來,應該關著燈哄他入睡。不要讓他們感到恐懼總是伴隨著黑暗。
 
  表現4、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門惹是生非,總是把孩子關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兒童心理分析:
 
  1、寶寶表現為怕生。總是停留在同齡群體之外,郁郁寡歡,孤獨沈默。這些寶寶往往不願入托或入園,常因此與父母生氣。
  2、是孩子以自己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會不高興。
  3、是由於孩子身上的某些缺點。例如,愛搗亂、愛罵人等原因,小朋友們是不歡迎他加入遊戲隊伍的。
  4、體弱多病的孩子也不願意參加集體遊戲和活動。對於他們首先要增強體質,要找大夫診治,把孩子體力恢複起來。有了強健的體魄,你的孩子就會改變過去那種靦腆的、懦弱的、只縮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習慣了。
  5、智力發育遲緩的孩子,總願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讓他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由於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們的欺負和排擠,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產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願和朋友一起玩。他們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內轉變。對於他們,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還要找心理專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詢,以便矯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樓房,本單元上下沒有同齡孩子。
  8、大人怕把屋子弄贓,不讓孩子帶同學到家里玩。
  9、擔心出事,幹脆誰家也不讓孩子去。
  10、孩子沒常性,與別的孩子玩一會就鬧個不歡而散。
  11、不愛和同學說話,總是自己埋頭看書。
  12、沒老實勁,不是逗弄這個,就是推倒那個,結果誰也不願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與同齡兒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邊,也不要叮囑太多,甚至孩子們的爭吵,哭鬧等事也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家長盡量不要去幹預。讓孩子廣交朋友。同各種類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於鄰居親戚家的孩子。盡可能改變孩子的依賴狀況。要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夏天自己洗澡,單獨睡覺,自己起床,自己決定一天的活動等。如果孩子一時離不開媽媽,可將他們寄放到親戚家,讓其適應一下離開媽媽的生活。
 
  表情5、重複
 
  我發現我五歲的孩子最近有一個奇怪的特點:在看動畫片、圖畫書時,特別喜歡重複。即對看過的動畫片和圖畫書不厭其煩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對新的、未看過的反而不太感興趣。請問這樣正常嗎?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兒童心理分析:
 
  這位家長對孩子的觀察很細心。四五歲的孩子出現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的現象並不是個別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這一特點。
 
  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個性的原因。在對待事物的態度上,能表現出人的個性的不同特點,孩子的個性正在形成和發展,這種個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表現出來。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歡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歡重複的個性的一種體現。
 
  二是心理發展水平的原因。由於幼兒的認識能力、想象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還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樣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的信息。這樣,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動畫片和圖畫書,就會出現記不住、無法接受的現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則能避免這一現象,使孩子在重複中檢驗自己的記憶和期望,從中體會到一種成就感。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這種現象也會逐漸消失。
 
  所以,孩子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的現象並沒有什麽不正常的,一般也不會有什麽害處。如果這種現象的程度非常嚴重時,家長可以適當進行引導。
 
 
如何克服孩子依賴心理
 
 
sy_74299318653  
 
 
   1、尊重並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一歲的孩子就有了獨立意識的萌芽,他們什麽都要來一個"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飯,自己搬小凳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僅要獨立臆穿脫衣服、洗臉洗手,而且還要自己洗手絹、洗襪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還想自己上街買東西,自己洗碗。對於孩子正在增長的獨立意識,家長一定要予以重視,並支持、鼓勵他們:"你只要好好學,一定能做好!"千萬不能潑冷水:"你還小,幹不了!"
 
  2、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
 
  家長的過分寵愛,反而使孩子原先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會不願意去做,碰到一些困難就喊爸叫媽,完全依賴他人。因此,父母、長輩必須改變包辦代替的做法,使孩子克服依賴他人的心理。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應當幫他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
 
  3、尊重孩子
 
  家長要註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要認真聽孩子講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飯不要硬逼,讓孩子做事盡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當眾手指責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這樣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應該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事實證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好、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孩子受到應有的尊重的良好反應。
 
  4、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在歐美國家,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獨立性的培養,他們主張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一出生就讓他獨宿一室,極少與父母同住。孩子學走路時,跌倒了,就讓他自己爬起來。這樣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5、從興趣上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
 
  讓孩子們做任何事都要避免簡單的命令,防止他們產生對立情緒或厭惡心理。孩子對遊戲活動有強烈的興趣,讓孩子做些象征性的勞動時,要盡量遊戲化,這樣他們就會以極大的興趣積極參加。如果能經常地堅持訓練,他們就會逐步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獨立性和勤勞、不畏艱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愛勞動,不怕艱苦,才能夠獨立起來。
 
  6、為孩子獨立性的發展提供條件和機會
 
  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必須解放孩子的手腳,放手讓他們去做那些應該做而且又是力反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處理得不圓滿也沒關系。有些家長總怕孩子做不好,習慣於包辦代替,習慣於指手畫腳,總以擔憂的目光註視和提醒孩子,或者幹脆替孩子掃除障礙,鋪平道路。這種態度和做法,有意無意地束縛了孩子的手腳,阻礙了他們獨立性的發展。
 
  7、教給孩子獨立做事的知識和技能
 
  孩子不僅要有獨立意識,而且還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即不僅願意自己做事,而且還會自己做事。例如,怎樣擇菜、洗菜,怎樣掃地、擦桌子,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進行的。獨立性還表現在孩子學習、交往等各個方面。家長要教孩子自己完成遊戲和學習任務,自己去和同伴交往,當孩子和同伴發生糾紛時,還要教他們用各種有效的方式自行解決矛盾。
 
  8、讓孩子自己決策
 
  自己決策是獨立決策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自己決策的能力。孩子的事應該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決定。玩具放在什麽地方?遊戲應該怎樣布置?和誰玩?玩什麽?這些孩子的事,家長不要作決定,要讓孩子自己去動腦筋,想辦法,作出決策。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引導孩子判斷,但不要幹涉,更不要包辦、代孩子決策。
 
寶寶依賴行為的壞處
 
sy_77944759337 (1)  
 
   1.影響寶貝的智能發育
 
  寶貝的依賴行為如果不能得到糾正,將來就不僅僅是依賴父母這麽簡單的事情。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有人代勞,寶貝就不需要做,不需要說,不需要思考,時間長了,語言能力、行動能力、思維能力都會嚴重退化,進而影響寶貝的智能發育。
 
  2.導致寶貝出現心理問題
 
  過分依賴的寶貝上了幼兒園會一直哭鬧;上了學,會逃學,甚至窩在家里,死活不肯進入學校這個不能讓自己享福的場所;到了20多歲,還賴在父母身邊,被動地等待父母給他找工作,或者找了工作又怕苦怕累,最終又縮回父母的保護圈,繼續過著"吃"父母的舒心日子。慢慢的,他就會與社會格格不入,嚴重的還會出現心理問題。
  3.影響親子關系
 
  很多親子糾紛都源於孩子過於依賴父母,導致父母不堪重負,繼而心力憔悴,並將一腔怒火轉嫁到寶貝身上。
 
       
幼兒依賴心理的解決方法
 
   盡管2~3歲寶寶的自理能力十分有限,但父母應開始有意地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減弱並逐漸消除寶寶的依賴心理。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父母應承認寶寶的獨立人格。
 
  平時多和寶寶平等交談,讓寶寶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放手讓寶寶去做他喜歡的、且不違反原則的事,使他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
  在這些活動過程中,讓寶寶逐漸意識到,他是一個有獨立思想和獨立能力的人,不是事事必須依賴父母的"小可憐"。
 
  2、倘若希望寶寶具有獨立意識,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寶寶會耳濡目染地受到良好的熏陶。
 
  有些年輕的父母,如果發生了經濟問題,就伸手找老父母要;夫妻吵架,就賭氣回家"搬兵",更不用說星期日兩手空空地帶寶寶去祖父母家又吃又拿。這一切都不利於對寶寶獨立意識地培養。
 
  3、父母不要對寶寶說:"都是媽媽(爸爸)不好"這類話。
 
  當父母沒給寶寶買他喜歡的東西,忘記寶寶準備在托兒所要用的手絹,媽媽下班回來後接寶寶遲到時,父母多半會說上述話,把責任攬向自己,低聲下氣地向寶寶"道歉"。父母可能以為這樣做會使親子間關系融洽,其實不然。這容易形成親子間既依賴又對立的關系。寶寶年齡小不懂道理,父母為討好寶寶,把自己降低到寶寶的水平,會使寶寶從心里不尊重父母,認為一切都是"父母的錯",從而形成事事依賴父母、而事事反抗父母的不正常親子關系。
 
  4、寶寶如果說:"我累了,走不動了。"就讓他休息一下。
 
  寶寶剛會走路,一喊累,父母大多會立刻表示同情,心疼地抱起寶寶。這樣下去,孩子自然會產生依賴心理。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稍事休息,待體力恢複後,繼續自己走。這樣做才不致使寶寶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到父母的羽翼下尋求庇護。
 
  5、父母不要問寶寶:"痛不痛?"而該說:"不痛吧!"
 
  寶寶在路上不小心跌倒後,有的家長往往會趕緊扶起孩子,然後心疼地問:"是不是很痛?"如果看到孩子無精打采,就會緊張地問:"是不是頭痛?"這種問法會使寶寶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疼。"
 
  暫且不討論寶寶跌倒是否會痛的問題。父母問孩子:"會痛嗎?"無疑是誘導寶寶回答:"痛。"即使只是有點痛,想忍耐的寶寶聽到父母這一問,也會眼淚汪汪地說痛。父母會說出誘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的話,反映出父母的一種心態,即一方面想嚴格管教寶寶,另一方面又希望寶寶撒嬌或依賴父母。
  父母應該用"不痛吧"的問法取代"痛嗎"。寶寶自然會回答:"不痛!"如此則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 資料來自摇篮网
文章標籤

vilin103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幾個月長牙?寶寶第一次長牙怎麽辦?


sy_49865679224  

不管對你還是對他,寶寶第一次長牙都絕對是一個驚喜。不過,你知道哪些跡象表明寶寶要長牙了嗎?寶寶長牙後又該如何護理呢?
 
  1、寶寶第一次長牙的時間
 
  寶寶己個月長牙?大多數孩子都是在4-7個月之間長牙,到3歲時,20顆乳牙會全部長齊。
 
  2、留意寶寶長牙跡象
 
  流口水、煩躁、牙齦腫脹、睡不好覺等都表明寶寶要長牙了。
 
  3、緩解長牙不適
 
  牙膠、涼毛巾、藥物(但必須經過醫生許可)等都有助於緩解寶寶的不適。
 
  4、小心
 
  如果你在給寶寶餵母乳,他長牙後,可能就會咬你。通常這種情況都發生在他快吃完奶時,所以一定要做好防範準備。
 
  5、保持乾爽
 
  如果寶寶口水流得較多,你要在他的下巴上抹一點滋潤霜,防止皴裂。另外還要給他戴個圍嘴,保護好衣服。
 
  6、耐心點
 
  有些寶寶長牙時會非常痛苦,他們也更愛鬧,晚上睡不好覺。耐心點,這些日子遲早會過去的。
 
  
sy_201208121228526610  
 
寶寶長牙的癥狀
 
  1、寶寶想去摳牙齦、喜歡咬東西(因為長牙時會癢)。
 
  2、食欲下降,輕微腹瀉。
 
  3、哭鬧不安,脾氣比平常稍微暴躁一些。
 
  4、口腔內有點紅腫,有硬塊凸起。
 
  5、喜歡流口水。
 
  6、輕微發燒:這是因為牙齒穿出口腔黏膜過程中,所引起的正常發炎反應。
 
  7、註意異常癥狀:例如情緒起伏太大。
 
  此外,若有腹瀉、發燒超過38.5℃、脫水、起疹子及腸胃不適等癥狀,要先前往小兒科就診,以排除其他感染。
 
 
寶寶長牙的時間因人而異,但是無一例外長牙時都會牙床癢,很不舒服,因此那一階段的寶寶總是想咬硬東西,喜歡把小拳頭塞進嘴里啃,還會流很多口水,這些都表示媽媽們該為寶寶找個磨牙的東西了。有些媽媽會選擇磨牙膠,但是磨牙膠咬來咬去沒有味道,更談不上營養,所以很多寶寶不喜歡,而且還會擔心寶寶真的吃下去。自己動手做一些合適的磨牙食物,不僅能磨到寶寶牙床,還很美味,同時也能在食物中得到營養,是一舉多得的選擇。爸媽們一起學習一下寶寶長牙不能吃什麽和吃什麽好吧。
 
 
寶寶長牙不能吃什麽
 
  1四環素類藥物
 
  四環素類藥物可導致牙齒發黃發黑, 通常妊娠期和哺乳的婦女及八歲以下的寶寶使用了四環素類藥物即可能有四環素牙,特別是在寶寶5歲前服用影響更大。
 
  2、含氟量過多的水
 
  恒牙的發育礦化是在6-7歲以前就完成了的。飲水中含氟量以保持在0.5-1ppm之內最適宜,這個濃度能起到防齲作用,且不會發生慢性氟中毒。
  
 
 
 
sy_201208121437402110  
 
 
寶寶長牙 父母要把好護理5關口
  
 
          1、牙齦腫痛
 
  寶寶出乳牙的時候,在他的口腔里,可以隱約看到局部牙齦發白或稍微充血紅腫,觸摸牙齦時有牙尖樣硬物感。而牙齦腫痛和不舒服是出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引起寶寶腫痛的原因是因為牙床發炎,發炎是柔軟的牙床纖維對付逼近的牙齒唯一的辦法。寶寶長第一顆牙及臼齒的時候是最不舒服的。
 
  處在這個階段的寶寶會煩躁哭鬧,為了減輕寶寶的不適,爸爸媽媽可以用紗布蘸冰水擦拭腫脹的牙床,同時達到按摩和冰敷腫脹牙床的雙重功效。除了冰敷也可以用醫用紗布沾上鹽水在寶寶的牙齦上輕輕擦擦,鹽有消炎的作用。
 
  
              2、發燒
 
  當乳牙準備萌出的前幾天,寶寶都可能會有一些異常的表現,有的會哭鬧,有的會口水增多,有的會喜歡咬手指等等。而且,有的寶寶還會有低燒的情況出現。這是因為在牙齒努力鉆出牙齦的時候,難免會有類似“傷口”的地方出現,導致寶寶感覺到不適。而往往對於這些“傷口”,口腔清潔不夠的話,導致牙齦發炎、發燒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大。
 
  因此,在這個時候,爸爸媽媽要註意多幫寶寶清潔口腔,平時讓寶寶多喝水,飯後註意漱口。但是出牙能使體溫稍稍升高,所以寶寶可能會覺得比平時熱一點,當寶寶有點低燒的時候,爸爸媽媽不用太擔心,如果低燒情況持續不退,或者寶寶體溫已經超過38.5℃,就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3、流口水
 
及時為寶寶擦掉口水
  寶寶在剛出生的時候,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和唾液腺的功能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寶寶的唾液相對比較少不會有流口水的情況出現。但是當寶寶到了3個月的時候,唾液分泌就慢慢增加,到寶寶6-7月開始長乳牙的時候,刺激了三叉神經進一步增加了唾液的分泌,加上寶寶口腔小,還不會吞嚥和調節口腔內的唾液,積儲後就會自然流出。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要及時為寶寶擦掉口水,但是不要經常用粗糙的手巾拭擦,避免損傷寶寶局部皮膚。另外就是寶寶的上衣、枕頭、被褥等都容易被口水汙染,要勤洗勤曬,以免滋生細菌。
 
  4、齲齒
 
  寶寶乳牙的表面結構相對比較脆弱,如果常常覆蓋奶水或食物殘渣,就會很容易發生齲齒。所以,當寶寶每次進食之後,爸爸媽媽最好讓寶寶要用白開水或淡鹽水漱口,或直接幫寶寶刷牙,盡量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
 
  5、腹瀉
 
  當寶寶出牙的時候,寶寶體內來源於媽媽的抗體會慢慢逐漸消失。同時因為寶寶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因為輔食添加等飲食習慣的改變而引起腹瀉。
 
  所以在這個時候,爸爸媽媽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給寶寶使用是餐具要特別重視消毒的工作,有效防止細菌進入口腔的機會;另一方面,媽媽最好準備粥或煮爛的面條等易消化的食物餵養寶寶,不可突然添加太多輔食。
 
  如果發現寶寶每天的大便次數多於10次或出現其他異常時,就要及時到寶寶到醫院就醫。
 
  最後,如果想寶寶有一副漂亮健康的牙齒,爸爸媽媽可以在寶寶長出第一顆牙齒到滿1歲之間,到寶寶看第一次牙醫,並定期複診、追蹤,以便及時獲得專業的指導及咨詢。
 
- 資料來源 "三九養生堂" 網站
文章標籤

vilin103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學步鞋怎麼挑?「7步驟」輕鬆選對又健康
 
 
sy_20120411174129486032    
 
帶有寶寶特有奶香的小腳丫,總是讓爸爸媽媽們喜愛不已。隨著寶寶的日漸長大,當初的小腳丫漸漸會扶站了,開始會步履蹣跚的走路了。爸爸媽媽欣喜之餘,也有了更多要保護的重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讓我們來為寶寶挑選一雙好鞋,來開啟寶寶的人生第一步吧。
 
 
 
認識寶寶的小腳丫
 
特點1:腳底脂肪層比較肥厚
 
因為寶寶的腳掌脂肪層厚,腳掌的足弓尚未發育完全,無法完全吸震,所以寶寶走起路來總是搖搖晃晃,重心無法像大​​人一般穩固。
 
 
 
特點2:易流汗
 
寶寶除了腳掌的脂肪層較厚之外,因為新陳代謝速度較快,所以腳汗非常嚴重。
 
 
 
合適的學步鞋對寶寶非常重要
 
0~3歲是寶寶足部腳骨和形狀的發育重要時期。寶寶約一歲左右開始進入學步期,寶寶的小腳丫雖然還沒發育完全,但已經開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學習之一——走路。選擇合適的學步鞋對於寶寶來說意義重大。
 
Tips:一雙好的學步鞋應該具備以下這些特點:幫助寶寶穩固重心,更好地均勻承重、保護寶寶脆弱的腳踝、可以 讓寶寶養成正確的走路姿勢、有減震、透氣的特性。
 
 
 
 118  
 
 
 
學步初期、學步期、獨立行走期側重點各不同
 
第一階段:爬行期至學步初期的寶寶
 
15 個月前的寶寶處於爬行期至學步初期階段。寶寶開始嘗試站立以及學步。在此階段應多鼓勵寶寶在室內赤足,讓足部直接接觸地面,增加足底抓地感,培養平衡力。而為了保暖及避免足部受傷,亦可以穿著鞋底較薄及軟身的學步鞋,保持足底抓地感。
 
【NG】在挑選時,切不能選擇鞋底厚且硬的款式。寶寶在行走時,鞋隨著腳部的運動需不斷地彎曲。鞋底越厚,彎曲就越費力,容易引起腳的疲勞,並進而影響到膝關節及腰部的健康。
 
 
 
第二階段:步態未穩的學步期寶寶
 
15 個月後的寶寶正式處於學步期,開始了更多的學步走路。但由於此時的寶寶其腳部骨骼發育尚不成熟,步態未穩,因此需要更多地保護腳掌、腳踝。在挑選學步鞋時,因選擇前足容易彎折的學步鞋,但鞋底後部要有一定硬度來做承托,即鞋底的前 1/3 亦彎曲,後2/3 稍硬不易彎折。
 
 
【NG】有些童鞋的彎折部位在鞋中部——腳的腰窩處,這樣容易傷害寶寶嬌弱的足弓。科學的彎折部位應位於腳前掌的蹠趾關節處,這樣才與行走時腳的彎折部位相符。
 
 
 
獨立穩步行走的寶寶
 
寶寶逐漸可以自己穩步行走了,雙足長時間承受體重。此時媽媽們購鞋時應挑選更強調包覆性的鞋款,鞋底稍厚些、彈性較好的嵌底式鞋或牛筋底鞋,它能夠吸收地面對跟骨及大腦的震盪及保持穩定。
 
【NG】鞋底太軟的學步鞋,支撐力不足,不能起到支撐腳掌的作用。踩下時,腳心窩外側就會著地,影響腳外側縱弓的生長。同時軟鞋底薄,沒有減震效果,對腳跟骨震動大,容易讓踝關節受傷。
 
 
 121  
 
 
為寶寶挑選合適的鞋子Step by Step!
 
Step1正確測量寶寶腳長
 
挑選學步鞋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尺寸。正確測量寶寶的腳長尺寸很關鍵。一般而言,學步鞋適宜的大小應該是鞋長於寶寶大腳趾的12~16mm,寬度是所有腳趾平躺的距離。寶寶最長的腳趾與鞋尖之間應該有約2cm的空隙,或是寶寶腳趾頂到到鞋尖,腳後跟可塞進成人的一根手指。在寶寶4歲之前,小腳丫都是以每年長1cm的速度飛快成長。因此每3個月要為寶寶測量一次小腳的尺寸。鞋子尺寸偏小會阻礙寶寶小腳的正常發育,使寶寶腳的血脈不通,嚴重時還會引起“腳溝炎”。
 
 
 
Step2查看鞋子質地
 
鞋面的質地一定要選擇柔軟適中,透氣性良好的質地,這樣讓寶寶的小腳更舒適。除了傳統棉、帆布和真皮意外,目前技術的發展,不少人造革已經接近真皮的質感。對於幾個月就需要換新鞋的寶寶來說,人造革的價格更優於真皮。鞋底的材質選擇柔軟有彈性的牛筋底等,不僅舒適,而且安全。
 
 
 
Step3鞋背開口大
 
寶寶腳部柔軟同時腳背偏厚,又不愛被鞋子所束縛,每次出門前媽媽們都為寶寶穿鞋大費工夫。鞋背開口小,寶寶穿脫不僅不容易,更會容易有束縛感。為了更好地讓寶寶接受穿鞋,就需要選擇鞋背開口大的設計,讓穿脫變得更為簡易。寶寶穿起來輕鬆自然不會抗拒穿鞋這件事情。這一簡單的設計卻大大化解了寶寶穿鞋難、抗拒的問題。
 
 
 
Step4魔術貼鞋帶
 
魔術貼的鞋帶設計能根據寶寶不同的腳掌寬度、腳背厚度,更自由地調節鞋子腳背尺寸,並更好的貼合寶寶的小腳。同時也避免了因普通鞋帶的鬆散或過長而導致踩到摔跤。方便的魔術貼也大大縮短了寶寶穿脫鞋的時間,降低寶寶穿鞋時的煩躁感。同時也能訓練寶寶自己穿鞋的好習慣。穿起來要方便,是媽媽們共同追求的目標。
 
 
 
Step5保護腳踝的鞋幫
 
剛學步或是走路還不穩的寶寶,腳踝處並不能很好的受力以及穩定的支撐身體。因此鞋幫處最好略高於腳踝,並且材質略硬一些,可以有力保護寶寶的腳不受傷害。鞋後幫如果太柔軟,腳在鞋中得不到相應的支撐,容易引起踝關節及韌帶的損傷,還容易養成不良的走路姿勢——足部扁平、x形腿及後足外翻。
 
 
 
Step6鞋底彈性易彎曲
 
為了不讓寶寶發育中的腳部造成負擔,鞋底科學的彎折部位應位於腳前掌的蹠趾關節處,這樣才與行走時腳的彎折部位相符。這樣的設計同時可以引導寶寶腳步重心由腳跟至拇指作正確的足部運動,有助起步使寶寶步行更容易,整體減少扁平足所引起的後遺症。
 
 
 
Step7鞋底減震防滑
 
寶寶小腳沒有形成足弓前,腳底不具備抗震緩衝效果,因此來自腳步的衝擊很容易傳達至全身和腦部。同時在寶寶學步階段時,很容易會因為重心不穩而跌倒,因此童鞋的防滑設計,可以幫助寶寶穩固重心、增加安全性。

 
- 資料來源 "BabyLike寶貝愛 "網站
 
 
文章標籤

vilin103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副食品到底可不可以加鹽巴?

 

sy_77278511959  

 「將白米洗淨加水,用小火煮到米粒膨脹;再將小黃瓜洗淨去皮切小塊,拌入剛剛的粥,再用小火熬煮滾過,最後用攪拌器打碎,用濾網過濾出米湯即可。就是適合4到6個月寶寶的黃瓜米湯糊。」

 

現在只要在網路上的任何搜尋引擎中輸入「副食品」關鍵字,就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副食品食譜,由於少子化之故,加上家長對嬰幼兒教養知識的關心,不管是副食品的添加時機、內容,都是爸媽們十分在意的重點。

 

除了到底幾個月大的寶寶可以開始吃副食品,有各種不同的意見外,最常引起討論的,就是1歲以前的寶寶副食品中,到底可不可以加鹽巴?

 

 

加?不加?不須矯枉過正!

 

若依照最嚴格的衛教建議,如果可以的話,當然希望寶寶儘量減少鹽分的攝取,因為孩子的肝臟和腎臟都還在發育中,排毒功能不像成年人這麼好,能夠在飲食中儘量減少添加物,甚至是沒有任何人工添加物,自然是最理想的狀況。

 

如果副食品吃的很順利,自然沒有必要特別添加鹽巴調味,但是,依照筆者諮詢的經驗,卻有許多「矯枉過正」的媽咪,分明寶寶吃副食品的狀況很差,身高和體重停滯不前,營養不足已稍微影響孩子的成長。

 

就諮詢內容判斷,應是孩子不喜歡副食品的口味所致,但媽媽卻堅持在1歲前副食品不可以添加任何的調味料,包含鹽巴。

 

 

副食品是否加鹽的3項考量

 

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當然還是每個家長的選擇,但為了寶寶的健康和身體發展所需要,必須從三個方面來考慮,決定是否要在副食品中添加鹽分。

 

 

1.建立良好飲食習慣

 

坊間有許多說法強調,嬰幼兒的味覺是一張白紙,即使成年人覺得味道很淡,孩子還是可以喝得津津有味,配方奶和母奶就是一例,為了讓寶寶習慣清淡口味,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用調味料麻痺孩子的味覺,以免寶寶以後習慣重口味才吃得下,所以1歲前不應在副食品中添加鹽巴。

 

這個理論大致上正確,但必須注意的是,這樣的理念必須貫徹在孩子「一輩子的時間」,而非只有1歲以前,如果周歲前吃得超級清淡,滿1歲後就什麼都吃,果凍、飲料、巧克力樣樣來,甚至和大人一樣吃台灣小吃又沾醬,當然不可能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孩子對食物的觀感,並非以1歲當成分水嶺,是這輩子都要做的功課,因此不會因為1歲前副食品不加鹽巴,之後就可以多吃含鹽料理,或是家長的戒心鬆懈後,寶寶的口味就此定型,仍然持續受到家中飲食習慣的影響。

 

 

2.了解嬰幼兒鈉的攝取量

 

在許多報章雜誌中,都會強調應嚴格限制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的鹽分攝取量,讓家長戰戰兢兢,但根據各國的研究結果,嬰幼兒並非完全不能吃任何的鹽巴,只是攝取的上限非常嚴格,但孩子的味覺很敏感,有時只要非常微量的鹽分,常是成年人嚐不出來的分量,就能改變副食品的口味,讓孩子對副食品的接受意願變高。

 

國內雖然沒有建議鈉的攝取量,但根據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2010年公布的飲食指南,1至3歲的幼兒,每天鈉的攝取量不應該超過1500毫克(也就是3.75克的鹽),加拿大聯邦衛生部則建議1至3歲鈉的攝取量為一天1000 至1500 毫克(也就是2.5~3.75克的鹽)。

 

另外,英國在2009年曾針對1歲前的寶寶制定鹽巴的攝取量,分別是「0~6個月<400mg/day」和「6~12個月最多400mg(1g鹽巴)/day」。

 

400mg的鈉=1g鹽巴

 

那麼到底1公克(g)的鹽有多少呢?台鹽在便利商店有賣一種小罐包裝,其中的小湯匙大約是1.2公克的鹽巴,也就是說,寶寶一天最多可吃比半匙的鹽還要少一點。

 

不過,如果孩子有喝配方奶,通常會比這個量再少,因為奶粉中多少也含鈉,媽媽可以先留意奶粉罐上的成本標示,看清楚鈉含量的多寡再決定副食品中可以放多少鹽。一般來說嬰幼兒一天喝900cc的奶水,一日約攝取144~324毫克的鈉量;喝奶量少於900㏄,當然另可由天然副食品食物與加鹽份來提供。

 

 

3.讓孩子吃得下最重要

 

最後,回到問題的根源,為什麼會建議家長在副食品中加點鹽巴?如果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對食物的興趣就很高,不管是果泥、菜泥或米糊,都是一口接著一口,這樣的孩子當然不需要在食物中添加鹽巴,而是針對不喜歡純副食品口感的孩子。

 

這樣的寶寶通常在6個月之後會比較明顯,除了進入厭奶期,對於奶水的興趣降低,喝的量變少外,對副食品也是興趣缺缺,但卻對成年人手上或桌上的食物特別有興趣,只要看到媽媽在吃東西,就會一直發出聲音討吃,或是試圖要抓桌上的食物,就表示孩子不是對食物沒興趣,可能是覺得奶水吃膩了,副食品又沒什麼味道,導致食慾不振。

 

這時候,媽媽可以試著在副食品中加入「幾顆」鹽巴,多試幾餐,看寶寶食慾有沒有變好;如果寶寶沒有反應,可以再多加一點點鹽測試。若已經加到接近寶寶每天鈉含量攝取的上限,孩子仍然沒有食慾變好的情況,最好找專業的小兒科醫師並配合營養師諮詢,找出孩子食慾不振的原因,有時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

 

 

矯枉過正,反而得不償失!

 

在孩子3歲以前,正是身體發展飛快的時期,不只是身高和體重有「眼睛可觀察到」的成長幅度,腦部、肢體和各器官也正在相互協調和發育,正是需要最充足營養的階段,因此,在不影響孩子正常發展的情況下,適量的加入鹽巴,讓孩子對副食品有興趣,鼓勵他多吃點食物。

 

所以才會提醒家長,鹽巴並非寶寶的禁品,而是要適量使用,如果孩子吃的狀況已經很差,還是要以儘量讓他多吃為目標,若一直堅持不加鹽巴,因而營養不良,耽誤了孩子身體的正常發展,反而得不償失。

 

當然,加入鹽巴只是方法之一,只是要提醒家長對調味料的態度不宜矯枉過正,但還有許多方法可以引起寶寶對副食品的興趣,例如:大部分寶寶喜歡「甜」的口感,在確認不會過敏的情況下,可多用南瓜、地瓜、玉米、香蕉等香甜的食物,搭配口感較差的綠色青菜,也許孩子就願意多吃一些。

 

 

營養師媽咪的建議

 

筆者身為營養師又是三個孩子的媽,第一胎照書養,結果老大副食品沒加鹽,體重曾經連掉兩個身長曲線;老三隨便養,反而白白胖胖都愛吃。我只能說營養建議還是要與自身的生活融入,找出對孩子最佳化的營養對策,才是營養最後的健康目標。

 

 

 

李婉萍

現職:榮新診所營養師 

學歷:靜宜大學食品營養系畢業

經歷: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

 

*圖文內容來自:【BabyLife育兒生活】2015年1月號。

文章標籤

vilin103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便秘怎麼辦?改善嬰兒便秘小妙招

s1_538c8c89a748d  

便秘是指腸子運動緩慢,水分吸收過多,導致大便乾燥堅硬,次數減少,排出困難。由於嬰兒膳食種類較局限,常吃的食物中纖維素少而蛋白質成分較高,因此很容易發生便秘。

 

嬰兒便秘時,主要表現為每次排便時啼哭不休,甚至發生肛裂。肛裂的發生使嬰兒對大便產生恐懼心理,造成惡性循環,時間久了,可引起腹脹、食欲減退和睡眠不寧等症狀。因此,嬰兒便秘應及時解除。由於嬰兒的胃腸道神經調節不健全,胃腸功能發育不完善,若用藥物通便,容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發生腹瀉等。所以,對嬰兒便秘,食物療法是最理想的。


寶寶便秘的原因?


母奶寶寶便秘:解便次數和吸收有關

母奶寶寶剛出生的解便次數比較多,甚至每次喝奶都會解便,大部分是金黃色的糊便,糊便很好解,只要肚子一用力就可以解出來,因此不容易便秘。1至2個月之後,母奶寶寶解便的次數會減少,大約一天2至3次;到了再大一些,則可能出現好幾天才解一次便的情形。 有些完全喝母奶的寶寶,因為腸胃吸收的狀況很好,因此沒有什麼殘留物形成糞便,「母奶寶寶通常3到5天解一次便,甚至碰過1至2個星期才解一次大便。」只要孩子沒有出現哭鬧、腹脹的情形,食欲旺盛不受影響,全母奶寶寶就算好幾天沒解便,家長也不必太擔心。 如果母奶嬰兒的便便轉硬,哺乳媽咪此時可注意自己的日常飲食,是否因吃了過多辛辣、燥熱的食物,導致影響母奶寶寶產生便秘的情形。


配方奶粉寶寶便秘怎麼辦? 


食用配方奶粉的嬰兒,如果5-7天以上才解一次大便,且解出的是硬便,可以考慮其他蛋白質含量較低的奶粉,因為食物的各種成分中,糖類吃多了,糞便會比較軟,而如果多吃蛋白質或脂肪,則糞便會較硬。

 

嬰兒便秘與副食品蛋白質有關係

當父母在製作寶寶的新鮮副食品時,若蛋白質攝取量太高而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不足,例如肉類比例太高,飯、麵、穀物類及水分攝取不足時,較易使寶寶腸道菌相失衡,進而造成寶寶糞便偏鹼性乾燥的狀況而發生便秘等情形。
當寶寶攝取副食品的量一下多、一下少,食量呈現不均衡的情況,若遇及寶寶天生脾胃較虛、腸胃功能發育不成熟時,最容易引起寶寶消化系統的便秘現像。

寶寶有心理壓力造成便秘

除了生理的因素之外,心理壓力也會間接影響寶寶,大約5至6個月的寶寶開始會認人,因此突然更換主要照顧者,如:保母、公婆;或是搬家、換房間變換環境等,有些孩子會出現焦慮和睡不好的反應,影響食欲和腸胃運作,也可能是造成便秘的因素。

如果發現孩子的排便習慣和常態不同,或是好幾天沒有解便,家長先觀察是否有無故哭鬧、肚子脹或碰到肚子就反抗的情形,可能就是便秘。因為寶寶的肛門還沒成熟,還不懂解便的使力方法,所以便秘會先從寶寶腸子的不舒服反應出來,而不會看到他們很明顯用力在解便。寶寶大便顏色如何判斷?新生嬰兒大便識別卡

嬰兒便秘怎麼辦 ?

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如果有時間延長的情況,必須確保他們飲用足夠的水分,因為他們身體中約75%以上為水分,較成人多,水分不足會影響小寶寶正常排便,如果不能確定幼兒的喝水量,可以準備一個寶寶專用水壺,紀錄一天的飲水量。有些小孩不肯喝白開水,雖然可以用黑棗精華露或果汁代替,但不宜食用原汁,最好稀釋一倍以上,並含渣,以提高水分與纖維含量。

 

寶寶便秘吃什麼?

嬰兒有輕微的便秘現像,可以在飲食中增加糖量,譬如將麥芽糖加於少量煮沸牛奶中,一歲以下嬰兒,可以給予蔬菜汁和水果汁,一歲以上的寶寶,可以讓他吃香蕉、木瓜、蕃茄、奇異果、火龍果、柚子等,此外果凍、布丁、優格、黑棗精華露也都有助於緩解便秘。

如果寶寶便秘不是疾病所引起,盡量讓寶寶少吃容易產生硬便之食物,如芭樂或蘋果。


嬰兒便秘如何處理 ?

首先要注意,是否有肛裂,肛門裂口在不同部位會有不同結果,若在血管通過的地方,會引起出血,但一般均會引起劇烈的疼痛,而此疼痛會造成嬰幼兒害怕解便,待小朋友用力一解,肛門口就裂開,疼痛難耐,如此反覆循環,孩子愈不敢大便情況就愈糟。如果有,必須先治好肛裂,否則因為解便時會很痛,寶寶更不敢解便,便秘情形會更嚴重。肛裂的護理,可用溫的生理食鹽水浸泡肛門,每天二到三次,擦乾之後再用消炎軟膏擦拭傷口三至四次,約一星期即可痊癒。

有些家長用按摩肚子及肛溫表刺激肛門,甚至用甘油球通腸,事實上灌腸本身是不會有習慣性,但長期用脘腸劑來灌腸,會造成肛門口後面的乙狀結腸,因積便關係造成口袋型擴大,反而累積太多的大便,造成肛門相對地狹窄,排便愈加困難。

以上各種方法若使用後孩子仍舊便秘,就需帶給醫師檢查。是否有巨腸症、肛門異常、結構上不正常或擴約肌太緊或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代謝疾病,或者有脊髓神經發育的問題,若能找到問題,才能解決排便的痛苦,不致延伸到兒童期或成人期。

-圖文來自"哺乳媽媽加油站" 網站整理

文章標籤

vilin103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濕紙巾裡的「化學物質」有多傷寶寶?7大重點教你怎麼選對濕紙巾

 
content_Headerstartwetwipes  

許多媽咪會隨身攜帶濕紙巾,不管是寶寶小臉沾到食物醬汁,或是手亂摸髒掉,媽咪都會快速用這個法寶擦一擦來替代洗手,在沒有水可以清理的地方,濕紙巾真的是媽咪的神器,我們都覺得用濕紙巾很省事又衛生,也覺得它可以消毒殺菌,可是卻有許多證據告訴我們,孩子還是少用濕紙巾比較好!其實最好的消毒方法就是用肥皂洗手並用流水沖洗,到底濕紙巾隱藏多少秘密化學物?應該怎麼挑選比較好呢?
 
 
 
各地濕紙巾的化學危害
 
 
1.台灣出產濕紙巾香港驗出禁用防腐劑
 
由台灣紳宇實業製造、香港地區販售的「拭拭樂」嬰兒濕紙巾,被驗出含有歐盟建議禁用的「對羥基苯甲酸酯」防腐劑,因為這種防腐劑在台灣衛福部食藥署規定可以合法添加,只要總量限制在 1%,就是合乎標準的,在許多其他食品、藥品和化妝品中也都會添加,食藥署說,絕大多數的濕紙巾成分都是水加防腐劑,因為水裡有細菌一定得用防腐劑,主要功效是抑制微生物生長,目前也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安全濃度下會影響人體健康。目前調查這款濕紙巾在台灣沒有一模一樣的產品,但是否有相同成分則還在了解中。
 
 
 
另外消委會檢查了台灣其他銷售的 44 款嬰幼兒清潔濕巾,發現 9 款會導致過敏的防腐劑,消委會說這些防腐劑接觸皮膚後,可能會令嬰幼兒產生嚴重紅疹,外國雖然沒有被禁用,但是在不需要沖洗的護理用品裡,已經漸漸地開始取締。有些嬰幼兒濕巾雖然會標榜「無酒精」、「無香料」,但是在成份列表中卻發現相關化學成份,所以家長應該更仔細留意成份列表,不要傻傻地被行銷手法騙了!
 
 
 content___1  
 
 
 
2. 法國藥品保健品安全局查出化學物質
 
除了台灣的濕紙巾外,法國的檢驗單位也查出專門用於擦拭兒童屁股的濕巾中,「苯氧乙醇」防腐劑也含量可觀,這種油狀液體對血液和肝臟都具有毒性,而且也可能導致過敏。歐洲的規定在製造衛生和美容用品時,對這款防腐劑的濃度要求是小於 1%,但是這樣的濃度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機構建議三歲以下的嬰幼兒不應該使用這種產品。另外,也要注意其他兒童用品中是否含有這種防腐劑,其含量最好不要超過 0.4%。因為孩子經常吃手,不管拿著什麼都愛放嘴裡,媽咪如果用濕紙巾幫寶寶擦手,就很容易把濕巾上面的「消毒劑」吃進肚裡,常常這麼做就會造成孩子腸道菌群失調,免疫力下降。
 
 
 
爸媽的 4 種誤會
 
 
content_7043434_f520  
 
1 濕巾≠殺菌
 
市面上的濕紙巾按照性能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普通清潔型濕巾和抗菌濕巾,前者只有清潔的功能,不能殺菌,但是抗菌濕巾可以用來消毒,還能有殺菌抑菌的作用,所以想要殺菌,就得選用有殺菌功效的濕紙巾。
 
  
 
2 濕巾≠清潔
 
濕紙巾如果選到劣質品,不但不能清潔,反而會被細菌傳染。一分錢一分貨,便宜劣質的濕紙巾通常會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細菌超標,另一個是添加增白劑、工業級香精等物質,使用時通常會有刺激性氣味,有些還會含有雜質,反而成為寶寶身邊最大的細菌源。
 
 
 
3 一包濕巾可以全家使用嗎?
 
如果家中有三歲以下的小朋友,就要用嬰兒專用的濕紙巾,因為寶寶的皮膚非常嬌嫩,而且嬰兒濕紙巾會分為手口巾和屁屁巾,兩個不能混用。
 
 
 
寶寶濕巾中不能添加的東西
 
酒精:濕紙巾加酒精的作用是為了「殺菌」,但酒精具有揮發性,擦在寶寶的皮膚後,容易使表面水分流失,就會造成皮膚不適,感覺緊繃乾燥,所以不適合寶寶。
 
香精:香料和酒精都被認為是容易產生刺激的成分,雖然寶寶的用品香香的聞起來會感覺很舒服,但是添加的香料成分也增加了皮膚的過敏風險,所以嬰兒用的產品,應該要確保天然純淨為好。
 
過量防腐劑:防腐劑的目的是保護產品,讓它避免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可以延長產品的貨架壽命和使用壽命,但是如果防腐劑使用不當或是過量,反而會導致過敏性皮膚炎。
 
螢光劑:螢光劑也是不應該出現在濕紙巾中的,許多家螢光劑的產品是為了讓紙質變白,家長看起來就有乾淨的感覺,但是這也是不應該出現的物質,因為螢光劑會刺激性皮膚導致過敏,嚴重的話甚至會毒害身體,引起肝、腎臟病變。
 
未經充分殺菌的水:嬰兒濕巾的主要成分就是水,這個水一定要是經過處理的純淨水,不然水裡的細菌反而會在濕巾上大量繁殖,對寶寶的皮膚和健康不利。大品牌在純淨水這一塊的質量控制還是比較有保障。小廠家出品的濕巾最不安全的一點就在這裡。
 
  
 
寶寶選濕巾的 7 大注意
 
 
 content_Baby-wipes-636  
 
 
1.注意濕紙巾成分─配液 
 
濕紙巾的品質最主要的就是裡面的「配液」!上文有提到濕紙巾裡不能添加的幾種成分,媽媽在購買時千萬不要忽略了!嬰兒濕巾的配液並不復雜,主要是經過處理的純淨水,加入一些營養、護膚、滋潤等成分,比如常見的有蘆薈、洋甘菊、綠茶等。其實這些東西大都是商家的概念,只是讓你覺得舒服些,沒有的話也問題不大,但最好還是不要有過多的添加物。配液成分中相對比較重要的是抗菌,一是清理寶寶的排泄物時,帶抗菌的濕紙巾能減少病菌對寶寶的侵害。有些濕巾成分中含有洋甘菊,這是一種原產自英國的植物。需要注意的是,洋甘菊的主要作用是抗過敏,並不是抗菌。
 
 
 
2.注意密封性 
 
選擇濕紙巾的時候,一定要看它的包裝密封性,因為包裝密封好,濕紙巾的殺菌消毒作用有效性才比較高。新手爸媽在抽濕紙巾後,要立即貼好密封條,避免高溫或陽光直射,才不會造成濕巾乾燥而影響它的使用效果。
 
 
 
3.注意手感─材質 
 
材料:嬰兒濕巾的原料應該是水刺無紡布,水刺是指無紡布成型工藝的一種,分為直鋪和交叉舖網兩種,直舖的抗拉性較差,較薄較透容易變形、起毛,引發寶寶不適;交叉舖網也叫縱橫網織,具抗拉性基本不變形,布質厚實不容易滲透。有些廠家為了降低成本,會用棉布或纖維類材料來代替,這類材料的濕紙巾容易發霉、變質,布上有雜質,使用中容易起毛。
 
成分比:用於嬰兒濕巾的水刺無紡布,主要成分是黏膠 (以棉為主的天然纖維) 和滌綸 (化學纖維),黏膠含量越高質量越好,巾體越柔軟,吸水性和保水性也越好,所以成本、價格也比較高。嬰兒濕巾黏膠和滌綸有 5:5 比的就算不錯的,手感和吸水率也算 ok。
 
厚度:無紡布的厚度用 gm2 表示,是指每平米的重量,通常 50g 的無紡布就是指每平米的重量是 50g,濕紙巾當然是厚一些比較好,不過做嬰兒濕巾的無紡布大部分在 40g-60g 之間,使用 40g 或者以下無紡布原料的嬰兒濕巾不建議媽媽們使用,大都是一些小工廠出的,質量比較難保證。50g 的無紡布是大多數媽媽們的選擇,雖然不是最高級的但 c/p 值算高。
 
 
 
4.注意產品耐磨性
 
濕紙巾要耐磨才能起到好的清潔作用,對於寶寶皮膚的刺激也會比較少。
 
測試方法:用濕巾在某一平面上擦拭 70 下,對比濕巾表面起毛的程度。使用後的濕巾如果表面沒有明顯起毛,基本上可以認為其質量較好。
 
 
 
5.注意產品保濕性
 
濕紙巾的重點之一就是「保濕型」,也就是含水量,好的濕紙巾能在擦拭之後還能在肌膚上留下一層保護膜,用來保護寶寶柔嫩的肌膚。
 
 
 
6.注意產品資訊
 
資訊不明確的廠商基本上不可信,要注意的有包括生產日期、生產廠商、廠址、電話、保質期、有效成分、生產批號、衛生許可證號、執行衛生標準號、使用說明及注意事項等內容,這些都是可以旁敲側擊解產品的質量和可信度。所以,新手媽媽如果發現這些訊息不全或者比較模糊的,最好就不要買了。
 
 
 
7.注意確保衛生合格
 
品牌濕巾同樣有假貨,所以選擇大商場、超市、大的網站平台、企業官網這些正規的渠道,才是避免買到假貨的最好方法。不要使用生產日期太久的產品,濕紙巾的保質期通常是一年半以上,很多媽媽會在購物時搶打折商品,所以會買一大堆存著,除非媽咪消耗得很快,否則不建議這樣做。
 
 
 
Tips:寶寶濕巾的試用方法
 
在幫孩子挑選濕紙巾的品牌時,可以先買單片裝的或參加活動領取試用包,讓寶寶試用幾次後,觀察它的皮膚有沒有過敏的反應、或是先在自己的手背上試用,如果明顯感覺到酒精味或刺激感,就不要選擇了。
 
 
 
BabyLike 溫馨小提醒
 
 content_baby-wipe  
 
在使用濕紙巾的時候,為了避免接觸過多的防腐劑、酒精等化學成分,不要直接擦揉眼睛、中耳及黏膜處,如果使用濕紙巾之後出現皮膚紅腫、發癢、刺激反應的症狀時,一定要停止使用,嚴重的話要去醫院看病,不要為了消腫亂抹藥。
 
 
知道了濕巾含有對寶寶不好的化學物質,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情況允許的話,最好還是使用傳統方法,比如隨身攜帶毛巾來擦手才是最好的,如果非要使用濕紙巾,建議購買有機的品種,同時仔細看包裝上的標籤,避開有害物質,才能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長大!


- 圖文來自"寶貝愛"網站 整理
 
 
 
 
文章標籤

vilin103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